媽閣廟前地

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,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。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天后娘娘,她又名娘媽。十六世紀中葉,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,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,居民誤以為指廟宇,答稱媽閣。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,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。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裡,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,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,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。媽閣廟又稱媽祖閣,始建於1488年,時值明朝。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,是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、歇息和祈福之處。廟宇背山面海,沿崖建築,古木參天,風光優美。整座廟宇包括石殿(又稱神山第一殿)、大殿(又稱正覺禪林)、弘仁殿、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。石獅鎮門、飛檐凌空,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。



 

DSC00094

港務局大樓

港務局大樓,原稱摩爾兵營(Quartel dos Mouros),俗稱水師廠,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蘇杜(Cassuto)設計,1874年建成,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,可駐二百多名官兵。1905年大樓改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。現為港務局的辦公大樓。大樓建築位於媽閣山邊,在媽閣街的一段坡道上,是一座受阿拉伯及哥特建築影響的磚石建築。





DSC00102

亞婆井

葡文意思是山泉(lilau),這裏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,又靠近內港,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。澳門葡人民謠說:喝了亞婆井水,忘不掉澳門;要麼在澳門成家,要麼遠別重來。可見亞婆井對本地葡人具有重要的意義。今天亞婆井前地一帶仍然保留許多西式建築,充滿南歐風情。

 



 DSC00108

 

DSC00107

聖老愣佐教堂

聖老楞佐堂又稱風信堂(風順堂),是澳門著名的大教堂,佔地面積甚廣,教堂門前有左右兩排石梯級直達大門前,氣派十足,花園內植有棕櫚樹,聖堂內掛有古式吊燈,堂皇肅穆,甚具特色。風信堂的建立早於1569年,期間曾數度重修,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規模。而在1979年進行的粉飾裝修,亦使這座古老的教堂倍添光采。(周日停止開放)

 

 

 

 DSC00121

崗頂前地

古稱磨盤山,該地段雖然不大,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,人文宗教景觀薈萃,著名的建築物有:聖奧斯定教堂、崗頂劇院(伯多祿五世劇院)、聖若瑟修院、何東圖書館等。

 

 

 

 

DSC00118

A聖若瑟修院聖堂

由耶穌會會士興建,1746年動工,1758年落成。在1903年重修,1953年羅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:聖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盪,並採用假雲石祭台。聖堂內並設有古舊且具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。聖堂右邊高塔上有大小銅鐘各一,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,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。

 

 

 

B崗頂劇院

又名『伯多祿五世劇院』。位於澳門崗頂聖奧斯定堂前地。1860年由澳門葡人集資興建,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。落成後,成為澳門葡人的大會堂。

 

 

 

DSC00114 

C何東圖書館大樓

建於1894年(清光緒二十年)以前,原主人為官也夫人(D. Carolina Cunha)。香港富商何東爵士於1918 年購入該大樓,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;二次大戰日軍佔據香港期間(1941-1945)何爵士曾在此定居。1955年何東爵士逝世,其後人據他生前遺囑,將大樓及二萬五千圓港幣贈予澳門政府,作開設公共圖書館及購買圖書之用;至1958 年,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。

 

 

 

DSC00112

D聖奧斯定教堂

是由義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,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,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。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,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教的教堂。教堂於1825年重修,外形莊嚴雄偉,內部裝潢寬敞闊大,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vyi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