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政總署大樓

位於市政廳前地,是該區最主要的建築物之一,建築帶有明顯的南歐浪漫色彩,白色的牆身、墨綠色的門窗,加上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的立面,給人一種莊重平和的感覺。建築由於經多次改動,故風格多樣均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思想及喜好。

 

DSC00130  

 

DSC00125

 

 

DSC00126

 

 

DSC00156

 

 

DSC00132

 

 

DSC00148

 

 

DSC00151

 

 

DSC00161

 

 

DSC00159

 

 

DSC00178

 

 

DSC00176

 

 

DSC00180

 

 

DSC00183  

 

議事亭前廳建議美食:檸檬車露義式冰淇淋、義順鮮奶(必吃)、大聲公涼茶、生利咖啡炸魚片、榮記麵食豆腐花

 

 


主教座堂又稱大堂或大廟,歷史悠久。始建於1576年,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,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,殘破不堪。1849年,天主教集眾捐款,重新改建,今日的外型規模,乃奠於此。1850年2月14日,由澳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。

 

 

 

仁慈堂(A)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,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,故名仁慈堂。成立之後,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,並設育嬰堂、痲瘋院、老人院、孤兒院等機構。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 8 世紀中葉,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,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。仁慈堂位於議事亭前地,為一磚石建築,由於後加的兩層券廊,賦予它新古典外衣,從而吸引人們的注意。建築整體除花崗石柱基外,均以白色粉刷,故即使立面裝飾線豐富,依然給人一種安靜高雅感覺。

 

 

 

盧家大屋(C),盧氏為廣東新會人,大約於清咸豐六年(1857年)移居澳門。據族譜記載,盧九少年怙恃,生計殊窘。弱冠後,始至澳門,業錢銀找換。稍有蓄積,設寶行錢號。既而以善營商業,雄財一方。澳門有一條盧九街即為紀念盧華紹而命名。玫瑰聖母堂(上頁地圖B)又稱板樟堂多明我堂,始建於1587年,是天主教的多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,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。教堂於1828年重修,今天壯觀的規模,乃源於此。板樟堂供奉花地瑪聖母,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。

 

 

 

大三巴牌坊(下頁地圖B)

聖保祿教堂(ST. PAUL'S)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,是澳門著名的名勝。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,以日本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。1602年奠基,1637年全部竣工,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。
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,從其雛型起始,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,先後經歷三次大火,屢焚屢建,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。1835年 1月26日黃昏,聖保祿教堂失火,一發不可收拾,焚燒了兩個多小時,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,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,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,期間曾數度修葺,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。
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,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,其下再分三層,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,是澳門早年的製砲工廠所鑄造。十字架對下是一具鴿形銅像,據云是代表聖神,像的旁邊圍有太陽、月亮及星辰的石刻,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。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雕像,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。第二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,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--分別是牡丹和菊花,前者代表中國,後者代表日本。雕像左方還刻有『永恒之眾』,一艘『葡式帆船』及一『面目猙獰的魔鬼』。右方則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剌穿其骷髏的圖像,象徵正義戰勝死亡。第三層的下面有一層壁龕,有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。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門,正面的大門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樣,意即『天主聖母』,兩則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"IHS" 。從大三巴牌坊鄰近的大砲台城堡下望,可以看見整座教堂原跡及其後面廣場的一些石刻。

 

PS戀愛巷(地圖C)在大三巴隔壁拉

arrow
arrow

    luvyi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